男女主角分别是白居易梁山伯的女频言情小说《江西非遗大观园·九江卷后续+全文》,由网络作家“高平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武宁打鼓歌武宁打鼓歌俗称“锄山鼓催工鼓耘禾鼓”,源于湖北锣鼓,是一种以鼓伴奏的田间山歌,历史悠久,风味独特。清同治《武宁县志》载:乾隆年间“楚人来宁垦山者,多以百计。绝嶂层岩,鸡犬相应。火耕旱种,百锄并出。每数十人为伍,其长腰鼓节歌,以一勤惰……农民插禾,联邻为伍,最相狎昵,午饮田间,或品其工拙疾徐而戏笞之,以为欢笑。每击鼓发歌,递相唱和,声彻四野悠然可听……”据《武宁县志·艺术卷》载:打鼓歌最迟于1700年前由湖北传入武宁,后又融入了“吴歌”韵味和武宁乡土风情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,并在武宁民间广泛流传,迄今已有300年的历史。武宁打鼓歌分为长歌和短歌。长歌也叫排子歌,唱的歌词多是叙事长诗;短歌又叫散歌,主要表现时政、情歌、风俗歌...
《江西非遗大观园·九江卷后续+全文》精彩片段
武宁打鼓歌
武宁打鼓歌俗称“锄山鼓催工鼓耘禾鼓”,源于湖北锣鼓,是一种以鼓伴奏的田间山歌,历史悠久,风味独特。清同治《武宁县志》载:乾隆年间“楚人来宁垦山者,多以百计。绝嶂层岩,鸡犬相应。火耕旱种,百锄并出。每数十人为伍,其长腰鼓节歌,以一勤惰……农民插禾,联邻为伍,最相狎昵,午饮田间,或品其工拙疾徐而戏笞之,以为欢笑。每击鼓发歌,递相唱和,声彻四野悠然可听……”据《武宁县志·艺术卷》载:打鼓歌最迟于1700年前由湖北传入武宁,后又融入了“吴歌”韵味和武宁乡土风情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,并在武宁民间广泛流传,迄今已有300年的历史。
武宁打鼓歌分为长歌和短歌。长歌也叫排子歌,唱的歌词多是叙事长诗; 短歌又叫散歌,主要表现时政、情歌、风俗歌等。打鼓歌歌词主要内容一是歌唱男女爱情,二是反映时政社会,三是表现乡土气息,四是描绘生产劳动。武宁打鼓歌所用的鼓,形如腰鼓,略短而粗,系彩带,斜挎于鼓匠右肩,或用带套颈,坠于胸前。鼓槌用竹连其节的一端削制而成。打鼓时,右手持鼓槌以竹节击鼓,左手扶鼓体的一端并以指齐按鼓面,发音铿锵,音色时有变化,鼓声悠扬清脆,数里之外可闻。
武宁打鼓歌演唱时间较长,从早上出工直到傍晚收工才结束,而且有一定的演唱程序。人们到达劳动场地时,鼓匠先敲一顿鼓(滚鼓),唱上一段开场白(起号),多为赞美之词。众人则帮腔(搭号),此后才开始唱正歌。正歌由四大段落即四番鼓组成,次序为起头番、落二番、紧三番、刹四番。其中落二番占据大部分时间,它旋律沉稳、平缓,是见人唱人、见物喻物的即兴演唱,又能插入搭号,适宜漫长的体力劳动节奏。在助兴演唱时又以情歌为多,可谓情意绵绵,妙趣横生,能使劳动者消除疲劳,增添干劲。
武宁打鼓歌在赣北文化传统项目中占有重要位置,是赣北人民生产劳动、民俗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,是赣北文化的瑰宝。打鼓歌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,它既可以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,提高劳动效率,增进民众团结,丰富地域文化,构建和谐社会,又可以为音乐舞蹈编创人员提供很好的艺术素材,丰富舞台艺术表演形式。武宁打鼓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,特别是它的演唱、伴奏方法及鼓点的打法,与褥草歌、戏剧山歌的关系都是很好的研究课题。
为更好地保护、传承武宁打鼓歌,武宁县对打鼓歌的文化历史沿革和传承乐谱进行了全面普查,全面收集了打鼓歌音乐、歌词、队伍等资料,武宁县还成立了研究机构和打鼓歌协会,建立了武宁打鼓歌原生态保护区,并配备了资料保护系统。在保护区内建立了多个传习所,对民间艺人进行专业培训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武宁县还组织编辑了打鼓歌的教材,在全县中小学开设了打鼓歌课程,培养打鼓歌传人,让打鼓歌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越开越艳。
2008年,武宁打鼓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瑞昌民歌大多数是单曲体,也有一部分联曲体,而秧号就是由十几首曲牌组成的联曲。其中的插歌大多来源于灯歌、小调。单曲体经发展变化,已萌生出二段体和三段体。其曲体基本形式是│AB│ABC│或│ABC│AB│。这些曲体实质上都是多段体的回旋曲体。如秧号《姐儿打扮捡棉花》《一个鸡蛋两个黄》等。秧号中的行腔唱调是瑞昌民间的传统唱法。俗话说“以字行腔、腔多字少”,“以调唱字、调少字多”。像秧号中的领唱及高亢自由的甩腔,均称之为腔,如秧号《齐动手开秧门》《一下田来歌一声》等。在秧号中以数说性的灯歌、小调演唱称之调。行腔大致有单歌形、呼应形、叠置形、综合形四种形体。属呼应形,即一人领唱、众人呼应。
的曲式结构,最常见的是两句式和四句式构成的曲式,也有各种变体。二乐句是曲式的基础,四乐句和其他某些曲式乐段,一般都是二乐句的变化、发展和扩充。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在秧号中运用较多,并内含“起、承、转、合”的功能作用,形成较完整的音乐形象。秧号更具特色的是半句式、一句式的变体曲式。一般是用“衬字”和“衬句”形式,运用上、下句词体反复套唱。虽然形式短小,但展示了完整的音乐构思。如《今日扯秧今日插》(斩歌·散秧)《山歌不唱把牛牵》(斩歌·开秧禾)《齐动手开秧门》(扯秧号·落田响)等。
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,瑞昌文化馆收集到的瑞昌民歌(含秧号)有数百首之多,其中秧号六十多首,但由于历史原因,这些民歌资料都没有保存下来。1978年,因编辑《中国民间歌曲集成》的需要,文化馆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对瑞昌民歌秧号进行了全面的普查、搜集和整理工作,历时7年,共收集原始民歌资料三百多首,其中秧号38首,编印成《瑞昌民歌集》。
瑞昌民歌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据《隆庆瑞昌县志》记载,瑞昌素有“兴行弦歌,之声不绝”的风俗。亦称“田歌”,属瑞昌民歌中的一类,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,风格多变,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音乐特征。《中国民间歌曲集成·江西卷》收录29首。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、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民间歌曲,已经有上千年历史。
两宋时期,随着商贸经济相互交往和流动人口增加,促进了瑞昌当地的文化交流和民间音乐发展,民歌秧号在此基础上产生融合、衍变。古时,江西茶叶生产发达,主要茶区分布在赣北、赣东和赣南,每逢谷雨季节,百姓上山采茶,耕田种地,一边劳作,一边唱着山歌、秧号,鼓舞生产劳动热情,调剂精神生活,表达思想感情。这种民歌小调生动活泼,委婉动听,充满了田园劳作的生活气息。
经过数代艺人挖掘、整理和传承,已形成浓郁的地方风格和音乐特征。几百年来,秧号一直流传于境内的农田耕作区域,如南片有横港、范镇、洪岭,中片有大德山、洪下、高丰,北片有横立山、南阳、夏畈、黄金、码头等。各地秧号号头较多,演唱风格各具特色。据历史记载,清嘉庆年间,秧号就在夏畈一带广为流传,到了晚清,朱普赞为秧号第一代传承人,其子朱朴义、孙朱美海分别为秧号第二代、第三代传承人。20世纪50年代,朱美海授徒传艺谈际洪,谈际洪遂为第四代传承人,师徒广泛演唱于夏畈、黄金、南阳、湖北阳新等地,深受广大百姓欢迎和喜爱。
主要分为扯秧号子和插秧号子两大类,按照时序演唱不同秧号曲调,表现了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。秧号曲牌大多句幅宽松,演唱较自由,感情舒展洒脱,插歌活泼多彩,很有生活情趣。特别是插歌中的“穿歌”形式在赣北民歌中极其少见,如《姐儿打扮捡棉花》中,其穿段是“棉花歌棉花歌……”,歌词是“日头起山一枝花……”,穿段穿插于歌词的每句尾,既衬托了主题,又扩充了曲体。由于曲调的节奏松紧交替,穿段中的词意虚中有实,生动地表现了拾棉姑娘纯朴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。秧号的唱词内容丰富,唱天文、地理、神话、古人、农事、物产,有虚有实,虚实结合,尤其善用拟人、夸张、比喻等浪漫手法,使人听了别有风味,心旷神怡,如《齐动手开秧门》《打把金钩钓日头》《八洞神仙请上船》《摸个锂鱼好过年》等。有的还以极其精炼的措辞道出了时间、地点、人物动作、活路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,如“寅卯辰、下田塍,齐动手、开秧门,发富贵、斗量金,摇钱树、聚宝盆”。唱词的规格多为七言两句韵,少数三言两句韵,每首曲目有固定的情节内容,但也有即兴创作和随意套用,如“摸虾斩歌”等。
衬句是瑞昌民歌地方特色的重要特征。衬字与地方语言极为密切,各种方言可导致不同特色的衬字。如瑞昌城郊方言爱衬以“得、呃、哟”;北片码头一带则爱衬以“儿、哟、嗬”;南片南义一带爱衬以“的、啰、嗬”;中片肇陈一带则爱衬以“哦、唉、哪哈”等。秧号有加连接衬句或穿插衬句的扩充手段,有句中的扩充衬句、句尾的补充衬句、句间的连接衬句、曲尾的扩充衬句等,表现在有时加虚字衬语来穿花插句,扩充词体,渲染气氛,如《风又大来雨又飘》《八洞神仙请上船》等。
源于生活,起于劳动,与农事生产紧密相连。每逢插秧时节,乡邻和亲友相互帮工,请短工插秧。为了消除疲劳,鼓舞干劲,加快插秧进度,东家会请一位擅唱秧号的“号头”领唱秧号,催工助兴。他们在扯秧和插秧时,领者打号,一唱众和,此起彼伏,声声入耳。歌声回荡在广阔的田野间,充满了田园情趣,令人心情愉悦,忘却了田园劳作的疲劳和困顿。
基本建立在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五声音阶,变宫、清角极少出现。旋律以 5 6 1 2 3 五声音阶行腔为主,以 5 6 1 2 6 1 2 3 四声音阶行腔次之,3 5 1 3 5 6 之声腔行腔的较少。(但以 3 5 1 三声腔为旋律的瑞昌隔山拖,则别具风味,独具一格。)秧号各调式旋律通常以某调式主音和支持音为骨架,向上下方扩展而成为四声或五声,如:3(5)6 1 2 3 5(6)1 2 3 5 2(3)5 6 1(2)3 5 6 5 6 (1)3 5 。以徵调式较多,其次羽调式,再者角调式和商调式,宫调式较少。其润腔音型有多种,如连续音装饰 ,连续回婉装饰,顿音装饰 ,倚音装饰 ,以及尾饰滑音 等。音调古朴,优美动听,散发出泥土的芳香。
2010年,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永修,古属艾地,秦隶九江郡,汉高祖六年(公元前201)置海昏县,为建置之始。南朝宋元嘉二年(425)“废海昏,移建昌居焉”,故改称建昌县。民国三年(1914)因与四川建昌道同名,改称永修,取其“泮临修水,永蒙其利”之意。
追溯建昌锣鼓的渊源,已有百余年的历史。清末在永修民间尤其艾城、虬津、立新、滩溪、江益、涂埠、马口、三角、九合等乡镇以及南昌等地甚为流行。
每逢清明、庙会、灯会、祭祖、红白喜事乃至亲戚乡邻相互祝贺、拜访时,都时兴演奏建昌锣鼓。乐队以9人为编。富庶人家的老人去世或婚嫁之喜,往往请上建昌锣鼓班子,热闹三五天。在这样的场合,锣鼓班子往往互相攀比较劲,比谁的曲牌多,比谁演奏得好。这对锣鼓演奏艺术的提高是一个无形的促进,艺人们的演艺水平也得到了较好的锤炼。同时,家族、乡邻之间在祭祖、红白喜事中也互相攀比,为建昌锣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机。
建昌锣鼓系艾城徐家大姓祖传,历经四代。第一代徐美忠(1871—1934);第二代徐自俊(1903—1979);第三代徐亨良(193l—2016);第四代徐昌淼(1972—)。
建昌锣鼓由《天官头》《长槌》《撮子头》《双五槌》《单五槌》《双凤点》《单凤点》《一槌》《二槌》《串槌》《水点鱼》《报槌》《欧槌》《跑马头》《半边瞧》等近20支曲牌组成。由《天官头》《撮子头》勾挂按场景择其部分适度连接。现编制为9人打:司鼓(一人操板鼓、堂鼓各1面)、川钗(2)、饶钗(1)、马锣(2)、小锣(1)、大锣(2)。鼓为核心,大锣和川钗为骨架,饶钗和马锣与川钗对应,小锣明亮活泼,起调和作用。
锣鼓乐表现的优劣,司鼓是关键,建昌锣鼓尤为如此。演奏时,堂鼓、板鼓轮换使用,堂鼓依锣鼓经加花带动,邻近转曲牌时,必须入板鼓发令。发头分有声发头和无声发头,有声发头为单槌或双槌抬起在弱拍上重击,以示曲牌转换;无声发头变化多端,形似舞蹈。如《欧槌》:1.用鼓槌在鼓面画圈,2.右手抬起画圈,3.双手持槌抬起平行向后翻等;《双五槌》:双手在鼓面上画八字;《单五槌》:左右手在两面鼓上撇捺成八字;《双凤点》:双槌在板鼓上平行画直线等等。还有演示性手势,音响随手势而出,有时像行云流水,时而对答如歌,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。建昌锣鼓的演奏技巧也颇丰富,有点击、重击、轻击、跳击、轮击、搓击、闷击、花击及捂音等。
建昌锣鼓与戏曲有缘。使用的乐器、少量曲牌、连接方法等与浔阳区、柴桑区流行的丝弦锣也有相似之处。但建昌锣鼓历经百余年形成的鲜明个性独树于群芳之中,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。
2013年,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历史悠久,迄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,素有“南有地盘舞,北有丝弦锣”之美誉。这是瑞昌人对本土民族文化流行特点的精辟概括,因其浓郁的草根艺术气息,形成了独特的湖滨草根文化风格。
丝弦锣鼓盛行于瑞昌市北片乡村一带,尤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已成鼎盛之势,广泛流传于瑞昌码头、流庄、武蛟、白杨等地,几乎村村寨寨都有丝弦锣,范围之广、艺人之多、影响之大、盛极一时,可以说是“村村锣鼓响,户户见丝弦”。
丝弦锣经过漫长的演绎,在演奏过程中逐步吸取江南丝竹、赤湖渔歌的韵律,形成自身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,历经数代的传承,造就了一批批有影响力的丝弦锣新老艺人。
丝弦锣早期以锣鼓打击乐和吹奏乐为主。打击乐器有锣、鼓、钹、小锣,吹奏乐器有唢呐、三节号、笛子等,后加入二胡、弹拨乐等丝弦乐器。打击乐锣鼓演奏作为整个演奏过程中的主旋律,气势恢宏激昂,弦乐悠扬婉转,与打击乐丝丝相扣,交相辉映,其情其景美轮美奂,令人赏心悦目。演奏的曲牌迄今有100余支,如《朝阳歌》(上寿曲牌)、《七句半》(穆桂英下寨曲牌)、《札高围滩》(五龙二虎大战王燕章曲牌)、《青、步、折、江、雁》(岳飞大战牛头山曲牌)等,以《武马》《二坂》《朝阳歌》等为常用曲牌,这些传承下来的曲牌是民间艺术珍宝。
历代相传的丝弦锣鼓点子和曲牌,绝大部分都是靠长辈师傅口传心授,逐字逐段地记录下来,早期曲牌使用的是传统记谱法“工尺”谱,对于现代识简谱的后辈来说是一大难题。2008年开始,董洪珠、费重发、费重干和何深煌几位老艺人将丝弦锣鼓原“工尺”谱全部换记成现代简谱,并规范了锣鼓点子的节拍和曲牌调式,以便于丝弦锣鼓的演奏、普及和发展。
丝弦锣主要用于迎请菩萨游春、祈求龙王降雨、祈祷上苍赐福等民间习俗活动。锣鼓气氛热烈,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,备受历代先人认可和推崇,练习锣鼓的团队不断增多,应用范围也扩大到玩灯杂耍、迎亲娶媳、开张庆典、喜庆婚丧等场合。
2016年,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起源于北宋乾德年间(968),从京都汴梁开封府到江州做官的潘氏三兄弟,带来了都城勾栏瓦肆中的歌舞杂剧花棚会。这种歌舞杂剧,当地人也称为锣鼓太公戏,或叫潘太公游春。
至今,德安县境内还流传着潘太公的故事。宋太祖在位时,潘氏有三兄弟,即淳美(中书太师、武惠王)、淳骞(晋平王骞公)、淳琳(鲁惠候琳公),都在朝廷任职(见《潘氏宗谱》首像图),原籍河南开封人氏。“惟骞公勒命永镇江州(九江)”,“美、骞、琳三公,唯骞公迁九江湓浦港”(摘自《潘氏宗谱》卷首序一页)。但因骞公没有后代,其长兄淳美公过继一儿给骞公为儿子,名道文。道文又迁武宁南阜,生三子:崇表、崇爱、崇佑,而后这三兄弟又迁往九江、瑞昌、德安等地,“圣地分野而居,星罗棋布,延延绵绵,不下千百万户”(摘自《潘氏宗谱》卷首序二页)。因此,德安潘氏家族祖籍河南,是潘淳美的后代。
后传说有一地方草寇叫长矛,为非作歹,骞公领兵奋起伐贼,但因年迈难以抵敌,节节败退德安爱民乡朱林下桂家,被长矛打入河中险些丧命。当地百姓见此情景,组织人马救起骞公,热情款待,骞公感动万分,故称朱林下桂家是自己外婆家。后骞公开荒种田,驱赶野兽,为民治病,百姓十分爱戴,并为其修建祖堂,提醒后世永不忘怀。
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十五,德安县桂、胡、李、陶四大家族十二个村庄都要举行花棚会,白天游春、祭祀,晚上演剧聚乐。晚上整场表演约需两小时,演出9场节目,一场节目为一个段本或一段,每个段本大约10分钟左右,主要包括杖头傀儡与面具化妆两种表演。表演风格奇异独特,集歌、舞、唱、做、念、打艺术表演手段于一体,有场次故事、人物角色。
表演前,先在祖堂内拉起一块蓝色的布帐作为表演区域,从中间对分开,棚上开口处配有红布黑字,写有“大显威灵”,当地称布帐为“花棚”。棚上有木偶表演,棚前有面具表演,演员从布帐中进出表演。人物上棚前先由演员合念一段诵词,再在锣、鼓、笛三乐器的音乐伴奏下演出节目。棚上的傀儡表演,由一两位演员分别用左手撑杖头傀儡,右手握着傀儡的两膀在布帐内左右摇摆,翩翩起舞。棚下由演员戴着不同颜色的大小面具随着剧情在布帐的中间出入,或舞刀剑或翻杠踏跷,或跳或舞,但都不开口,其唱念全由场外一个叫“参军”的代唱代念。口白为五字带一个“吔”,或“呐呃喀页”,七字带一个“啊”声,形成前五后七对应。如“开山保断,绿鬼上棚”的口白,其句型与字数,前五后七,这些口白句子的特点与唐代的五言七绝是相通的。布帐后台时而有锣鼓击点和歌声帮唱。
以请神,驱鬼,捉蛇,寻医,关公打大刀,竖杨树桩,单、双杠翻杠,倒立杂技,拜天拜地四方朝拜等表演形式,祈求安康、太平、五谷丰登。所唱段子的音韵都是傩歌《柳七娘子游春》音韵的主旋律:,并贯穿于表演的全过程。可以说,傩歌是潘公戏音乐之魂。
保存了唐代的音乐、宋代的杂剧、街市的傀儡歌舞,是宋代肉傀儡的遗存。它有完整的文学剧本、原始的表演形式、珍贵的傀儡造型和古朴的戏剧面具,是一份极其难得的原生态文化遗产,对于认识宋金时期的演剧风貌和中国戏曲发生发展的历史演变,有着活态与静态的双重文化价值。
2011年,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