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宁打鼓歌
武宁打鼓歌俗称“锄山鼓催工鼓耘禾鼓”,源于湖北锣鼓,是一种以鼓伴奏的田间山歌,历史悠久,风味独特。清同治《武宁县志》载:乾隆年间“楚人来宁垦山者,多以百计。绝嶂层岩,鸡犬相应。火耕旱种,百锄并出。每数十人为伍,其长腰鼓节歌,以一勤惰……农民插禾,联邻为伍,最相狎昵,午饮田间,或品其工拙疾徐而戏笞之,以为欢笑。每击鼓发歌,递相唱和,声彻四野悠然可听……”据《武宁县志·艺术卷》载:打鼓歌最迟于1700年前由湖北传入武宁,后又融入了“吴歌”韵味和武宁乡土风情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,并在武宁民间广泛流传,迄今已有300年的历史。
武宁打鼓歌分为长歌和短歌。长歌也叫排子歌,唱的歌词多是叙事长诗; 短歌又叫散歌,主要表现时政、情歌、风俗歌等。打鼓歌歌词主要内容一是歌唱男女爱情,二是反映时政社会,三是表现乡土气息,四是描绘生产劳动。武宁打鼓歌所用的鼓,形如腰鼓,略短而粗,系彩带,斜挎于鼓匠右肩,或用带套颈,坠于胸前。鼓槌用竹连其节的一端削制而成。打鼓时,右手持鼓槌以竹节击鼓,左手扶鼓体的一端并以指齐按鼓面,发音铿锵,音色时有变化,鼓声悠扬清脆,数里之外可闻。
武宁打鼓歌演唱时间较长,从早上出工直到傍晚收工才结束,而且有一定的演唱程序。人们到达劳动场地时,鼓匠先敲一顿鼓(滚鼓),唱上一段开场白(起号),多为赞美之词。众人则帮腔(搭号),此后才开始唱正歌。正歌由四大段落即四番鼓组成,次序为起头番、落二番、紧三番、刹四番。其中落二番占据大部分时间,它旋律沉稳、平缓,是见人唱人、见物喻物的即兴演唱,又能插入搭号,适宜漫长的体力劳动节奏。在助兴演唱时又以情歌为多,可谓情意绵绵,妙趣横生,能使劳动者消除疲劳,增添干劲。
武宁打鼓歌在赣北文化传统项目中占有重要位置,是赣北人民生产劳动、民俗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,是赣北文化的瑰宝。打鼓歌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,它既可以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,提高劳动效率,增进民众团结,丰富地域文化,构建和谐社会,又可以为音乐舞蹈编创人员提供很好的艺术素材,丰富舞台艺术表演形式。武宁打鼓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,特别是它的演唱、伴奏方法及鼓点的打法,与褥草歌、戏剧山歌的关系都是很好的研究课题。
为更好地保护、传承武宁打鼓歌,武宁县对打鼓歌的文化历史沿革和传承乐谱进行了全面普查,全面收集了打鼓歌音乐、歌词、队伍等资料,武宁县还成立了研究机构和打鼓歌协会,建立了武宁打鼓歌原生态保护区,并配备了资料保护系统。在保护区内建立了多个传习所,对民间艺人进行专业培训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武宁县还组织编辑了打鼓歌的教材,在全县中小学开设了打鼓歌课程,培养打鼓歌传人,让打鼓歌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越开越艳。
2008年,武宁打鼓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