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女频言情 > 江西非遗大观园·九江卷后续+全文

瑞昌丝弦锣

发表时间: 2025-02-19

历史悠久,迄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,素有“南有地盘舞,北有丝弦锣”之美誉。这是瑞昌人对本土民族文化流行特点的精辟概括,因其浓郁的草根艺术气息,形成了独特的湖滨草根文化风格。
丝弦锣鼓盛行于瑞昌市北片乡村一带,尤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已成鼎盛之势,广泛流传于瑞昌码头、流庄、武蛟、白杨等地,几乎村村寨寨都有丝弦锣,范围之广、艺人之多、影响之大、盛极一时,可以说是“村村锣鼓响,户户见丝弦”。
丝弦锣经过漫长的演绎,在演奏过程中逐步吸取江南丝竹、赤湖渔歌的韵律,形成自身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,历经数代的传承,造就了一批批有影响力的丝弦锣新老艺人。
丝弦锣早期以锣鼓打击乐和吹奏乐为主。打击乐器有锣、鼓、钹、小锣,吹奏乐器有唢呐、三节号、笛子等,后加入二胡、弹拨乐等丝弦乐器。打击乐锣鼓演奏作为整个演奏过程中的主旋律,气势恢宏激昂,弦乐悠扬婉转,与打击乐丝丝相扣,交相辉映,其情其景美轮美奂,令人赏心悦目。演奏的曲牌迄今有100余支,如《朝阳歌》(上寿曲牌)、《七句半》(穆桂英下寨曲牌)、《札高围滩》(五龙二虎大战王燕章曲牌)、《青、步、折、江、雁》(岳飞大战牛头山曲牌)等,以《武马》《二坂》《朝阳歌》等为常用曲牌,这些传承下来的曲牌是民间艺术珍宝。
历代相传的丝弦锣鼓点子和曲牌,绝大部分都是靠长辈师傅口传心授,逐字逐段地记录下来,早期曲牌使用的是传统记谱法“工尺”谱,对于现代识简谱的后辈来说是一大难题。2008年开始,董洪珠、费重发、费重干和何深煌几位老艺人将丝弦锣鼓原“工尺”谱全部换记成现代简谱,并规范了锣鼓点子的节拍和曲牌调式,以便于丝弦锣鼓的演奏、普及和发展。
丝弦锣主要用于迎请菩萨游春、祈求龙王降雨、祈祷上苍赐福等民间习俗活动。锣鼓气氛热烈,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,备受历代先人认可和推崇,练习锣鼓的团队不断增多,应用范围也扩大到玩灯杂耍、迎亲娶媳、开张庆典、喜庆婚丧等场合。
2016年,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